年业务规划指标、我国氢气生产结构及区域分布、氢能市场行情报价、投融资、制氢环节各地方补贴、氢气下游需求总结、到
2024年,国内氢气生产消费总规模持续增长,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受政策驱动发展加速,华北和西北地区传统产业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氢能推广提供蓄力空间。
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2024年全年氢气产量超3650万吨,同比增长约3.5%。化石能源制氢仍占氢气供应主导地位,煤制氢产能约28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0.7%;产量约2070万吨,同比增长约6.7%,新增产量主要使用在于煤制油气;天然气制氢产能约1080万吨/年,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量约760万吨,同比下降约4.4%。工业副产氢产能约107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5.3%;产量约770万吨,同比增长约4.0%。电解水制氢产能约5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9.7%;产量约32万吨,同比增长约3.6%。氢气的生产和消费主要分布在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等传统重工业所在地区,合成甲醇、合成氨氢气消费量占细分氢气消费领域前两位,分别约995万吨和950万吨,占比27%和26%;炼化和煤化工氢气消费量分别约600万吨、405万吨,占全国氢气消费量16%和11%。其他氢气消费分布在交通、供热、冶金等多个不同领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其中,已建成项目超90个,在建项目超8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年,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约占全国已建成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45%和44%。2024年新建成项目35个,新增产能约4.8万吨/年,同比增长约62%。从下游消纳场景看,主要使用在于交通、炼化、合成氨合成甲醇以及冶金、供热、发电、储能、科研等领域。
2024年,氢能生产侧价格加速下行,下降效应逐步传导至消费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等政策在氢能生产消费价格这一块的引导效应逐步显现。
根据中国氢价指数显示·,2024年全国平均生产侧、消费侧氢能价格分别降至30元/千克以下和52元/千克以下;2024年12月,全国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28.0元/千克,相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约15.6%,消费侧价格降至48.6元/千克,相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约13.7%,创下氢能生产侧、消费侧均价统计最低点。
从不同区域看,2024年底,示范城市群氢能生产和消费侧价格分别为27.4元/千克、45.7元/千克,非示范城市群生产和消费侧价格分别为28.5元/千克、56.4元/千克,示范城市群相对更具备价格上的优势:从变化趋势来看示范城市群和非示范城市群价差收窄趋势明显,2022、2023年底示范城市群生产侧价格分别高于非示范城市群4.5元/千克、2.7元/千克,2024年底示范城市群生产侧价格低于非示范城市群1.1元/千克;2022、2023、2024年底示范城市群消费侧价格分别低于非示范城市群21.8元/千克、15.7元/千克和10.7元/千克,有关政策逐步引导氢能价格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氢能产业链全年共67家企业完成了共72轮融资。从融资企业所在领域来看,制氢环节共发生33起融资事件,占比高达49%,大多分布在在ALK和PEM制氢环节,AEM有3起,SOEC仅有1起;储运加环节共8起融资事件,占比约为12%,包含了液氢装备、储运装备、压缩机、工程建设及运营服务企业;燃料电池环节共16起融资,占比约24%,大多分布在在24年度下半年发生;下游应用10起融资事件中,化工、钢铁、交通、发电等多个领域均有所涉及。
五类绿氢补贴加速出台,政策大多分布在在西北、西南等非城市群地区,推动电解水降本。从绿氢的补贴政策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类:购置成本优惠、生产补贴、电价优惠、配套奖励和消纳补贴。
购置成本优惠:内蒙古对制氢关键设备进口免关税;辽宁沈阳对不同方式制氢的固投给子10%~30%的投资奖励;宁夏宁东按绿氢生产设备投资额6%/7%给予一次性补助。
生产补贴:以吉林省、濮阳市等地区为例,其政策主要是针对制氢厂采取绿氢的直接生产补贴,首年补贴15元/g,后续退坡,连续3年每年最高补贴500万元。
电价优惠:电价优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以广东地区为代表的蓄冷电价政策,同时谷电用电量超50%的免收基本电费,另一种四川地区为代表的采用地区低价电并给予一定的电费支持。
配套奖励:目前已发布政策的配套奖励有风光指标和土地优惠,如湖北1000标方/时的绿氢制氢产能奖励50MW风光指标,濮阳市也给予一定的指标奖励。
消纳补贴:内蒙古鄂尔多斯和新疆克拉玛依市对落地该地且氢气产能大于5000吨1年的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主体,按绿氢实际销售量给予补贴,2024年补贴为3000元/吨。宁夏宁东基地对在宁东基地实施绿氢替代的化工项目,按5.6元/公斤标准给予用氢补贴。
2024年,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产业规模化、商业化为目标,能制取储运、应用全链条关键技术不断在装备研发、性能迭代和场景示范方面取得突破。
氢能制取方面,单堆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实现在光储氢项目商业运行;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下线,千瓦级产品实现在冶金领域应用;规模化风电离网制氢示范项目实现商业运行;“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及示范验证”项目开工,一站式海上绿色氢醇氨生产作业系统获中国船级社原则性认可;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尚义一张北一带氢能源勘查开发项目圈定天然氢靶区。
氢能储运方面,70兆帕大容积Ⅳ型储氢瓶产品完成在智能氢轨车辆安装;5吨/天氢膨胀氢液化系统成功产出液氢;车载液氢系统通过低温性能及安全性测试;包头一临河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输送能力的长距离高压管道项目竣工;城镇燃气30%掺氢燃烧和分离试验成功实施;深地大规模盐穴储氢库CO-1井开钻。
工业应用方面,宁夏宁东碳减排示范区可再生氢顺利并人煤制合成氨装置,全线打通电氢化运系统,实现煤化工可再生氢耦合应用;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接网方案获批;河北昌黎投运高炉富氢冶炼工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山东临沂自主化纯氢多稳态竖炉示范工程正式运行: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正式投产;内蒙古达茂旗新能源制氢应用于工业天然气掺烧供能,实现氢能规模消纳并助力工业减排。
交通应用方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稳步推进,京津、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五个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1.5万辆,累计建设加氢站160座,累计示范运行里程超3.9亿公里。京沪高速开展长途干线氢动力物流运输试运营;2400千瓦氢能源动力火车投用;轻型氢内燃飞机原型机首飞;甲醇船舶“国能长江01”轮实现煤炭装载运营;5500马力氨动力拖轮成功加注船用氨燃料;大型甲醇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实现“船一船”加注。
电力应用方面,多类型燃料电池发电和热电联供装机规模超2万千瓦;百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开展示范应用;百千瓦级高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制成功;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完成燃烧器掺烧30%氢气全尺寸全温全压试验;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完成整机试验验证。
技术装备方面,5兆瓦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一体化测试平台、50000标立方水平隧洞式岩洞氢储能系统、10吨/天氢膨胀多效循环制冷型氢液化系统275千瓦钛基材料极板燃料电池电堆、20千瓦模组/200千瓦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装置以及30兆帕碳纤维缠绕氢气瓶及管束集装箱6项氢能技术装备人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覆盖能制储输用及质量检验测试全环节领域。
创新平台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建设聚焦资金投人大、技术难度高、单个主体难以攻克的战略性、基础性氢能技术,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协同攻关。国家能源局启动“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中期评估工作,逐步加强对包括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重点领域多个赛道创新平台的管理与考核。2024年度“氢能技术”重点专项围绕氢能绿色制取与规模转存体系、能安全存储与快速输配体系氢能便捷改质与高效动力系统3个技术方向完成共计12个指南任务立项,并对2021~ 2023年指南任务和“氢进万家”重大科学技术示范工程已立项目开展进展调研和成果总结工作。
产业孵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氢能企业累计发起投融资事件超550起,投资方向由燃料电池为主逐步趋于多元拓展,从上游原材料研发中游核心部件制造,到下游应用场景创新。资本逐步覆盖全产业链关键节点,驱动产业创新发展与结构重塑,已有1家公司实现科创板上市,5家公司实现港交所上市。
技术专利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涉氢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超过80000件,约占全球总量的27%,位列涉氢专利申请地区第一位。从技术环节来看中国在氢能制取、氢能储运、氢能应用以及共性支撑等主要技术环节专利申请量均占据领先态势,相关专利分别占全球相应技术环节申请总量的37%、40%、23%和41%。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